中原大學校門遷移紀事

Post date: Nov 16, 2011 6:7:36 AM

中原大學校門原建於民國五十六年,由台灣華泰建築師事務所所設計監造,為校友致贈母校的禮物.依據當時參與校方監造工程的金鵬教授表示,當時華泰設計行政大樓,因校門口位置需要一個入口意向之建築,因此情商附加設計而得.原來三個門拱並未設定象徵性意義,只是想別於一般校門口方正的外型,加上當時尚未有大型車輛出入的需要,因此以三個三公尺淨寬,柱寬三十公分的拱狀構造而得.校門外型確實相當特別,成為當時中原理工學院以至改制為中原大學後非常重要的地標,也因為如此特殊的造型,有了許多不同的解讀,從代表"信望愛"之基督精神到了所謂"麵包門"(因酷似三個西式麵包),直到後來與英文字M相近的"麥當勞門",都反映出教職學生以及校友之情感與共同記憶.

校方考慮到校門成為交通瓶頸,因此在新行政大樓"維澈樓"規畫初期即有遷移校門的計畫.本案規畫設計為本所張中卓建築師.參與之主要成員包括高志揚,王世昌建築師及同仁.由於工程特殊,由本所林鴻志建築師主導技術規劃.

校門之主體構造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在遷移構想提出時(約於99年初),對於原有的構造細節並不清楚.因此想藉由一般非破壞性調查及試掘坑之方式瞭解.對於遷移之時機上原本想在維澈樓地面層完成前即進行動工,但因遷移方式尚未具體也未有把握,校門車輛出入頻繁亦不利試坑進行.經多方討論把遷移工程之時間點延至維澈樓接近完工之時間比較恰當,遷移設計規畫也較有時間.儘管有非破壞性調查之技術,實際上對於RC構造的鋼筋配置及詳細尺寸還是多有疑問.幸好設計原圖經學校營繕組從多年的檔案中尋獲,結構上細節問題才迎刃而解.

校門遷移之想法,在校方原先就有兩種不同的聲音,其一即是站在施工疑慮上,以原址拆除新址重建方式作思考;其二即是遷移舊校門.因校門已成為校友之共同記憶,成了"校定古蹟",顯然設計學院作了一些正面的影響以致遷移成案.但在遷移之技術上仍有不同之想法醞釀.在規劃初期(99年5月),林建築師所提出之初步構想是以切除基礎以下部份,以保守之移動方式分次移動吊車來遷移上部構造,並在新址與新作基礎接合.主要是考量到整體重量,吊運技術,並以有限度的破壞為原則.校方主張遷移者則建議仿效坊間廟宇遷移,用斜坡底下墊鋼管之方式拉遷.不過後來因有更好的方式,這兩種方法均未實施.

    

"更好的方式"即是確定吊運方式,校門整體重量約為90公噸重,高建築師訪查得知有數廠商具此吊運能力並無問題,而問題在於吊運距離仍有限.因此利用拖板車作為運送的工具即能解決.99年3月16日本所向校方之簡報中即說明遷移計畫能夠實現.在計畫中是先構築吊裝鋼架並開挖原校門基礎部份土石,同時將新址先行預備開挖.俟吊裝鋼架完全架設在校門上,拖車上之拖車鋼架也完成準備後,即以吊車起吊校門再置於拖車鋼架上,拖行至新址,並反向作業吊放至預定位置,最後澆置混凝土即完成.除了柱以貫通鋼桿螺栓外,未作任何破壞處理,基礎部份及連樑亦未破壞.

 

此方案提出後仍有一些發展,主要是工法相當特別也少見,因此有人提出"千人協力拖行活動",雖然誠為誤會一場,卻益增本案囑目及各方之重視.

校方原希望本工程由承包新行政大樓"維澈樓"之三星公司營造承作,主要是因校門位置在施工路徑上,若能由其承作則能避免一些工程介面協調之問題,然而三星公司考慮維澈樓工程進度,在人力物力需全力投射之情形下,無意投標此案.幸至最後仍於8月份順利開標,由昶和機械工程公司承攬本案.

昶和公司對於本案頗具信心,但開始階段不免因工程特殊亦有一些看法,包括建議鋸切部份基礎以減少重量及縮小開挖範圍,甚至回到裁切柱之施工法,經本所之解說後終獲共識即依原案施工.在吊裝時則主動採用300t及400t載重能力之吊車進行.因吊點改變之關係再度作吊架之加強.

為留設維澈樓施工出入動線,先作右側部份穿廊之開挖並為試坑檢視與原設計之相符程度.此時即發現有管線穿越其間,幸好位於連樑上方,因此以人力開挖將管線轉移連接於其下方,同時也確認基礎部份與原設計大致相符,至此已確認遷移計畫應該無問題.

10月8日接近凌晨時分,校門連同吊裝鋼架由兩部各為300t及400t吊載能力之起重機順利起吊,引來群眾的熱烈掌聲.依照計畫將校門吊裝鋼架與置於拖板車上之拖車鋼架固定完成後即可換由拖車拖行至定點,然而工程中最困難之處卻在此時來臨.經過一整夜的奮鬥,由於拖板車架本身之彈性變形與下方墊鋼板磨擦導致拖車無法拖行.原遷移計畫中是採鋪設PC整平,惟因維澈樓仍在施工及PC養護時間過長之情形下已變更為墊設鋼板施工,現場仍為不平整之施工狀態所導致.

左圖可見到原有基礎完好無缺,右圖為新址預挖完成之基坑,坑邊有兩支支承鋼料.

校友日訂於10月15日,因此為能達到校友及各界的期待,校方自然將遷移工程完成時間儘可能提前完成,以免影響校友日的活動.而拖車無法順利拖行的問題必須解決才能將這龐然大物遷移僅約數十公尺之距離.昶和為解決此難題則提出昇高拖車前端之高度以避免磨擦.惟拖車頭與車架連接處必須進行修改.為此花費幾天之時間,才將鋼製接合器緊急製造出來.

10月13日離校友日已迫在眉睫,鋼製接合器之施作亦緊急進行中,由於接合器仍有一些尺寸配合修改,直至該日晚間12點左右進行第二次拖行.不若首次拖行之窘狀,此次已成功拖行至40公尺之距離.然而因拖行時仍遭遇鋼板鋪面不平整或突起處等種種問題,第二次放棄,將校門留置該處.

左照片為修改後的鋼製拖車連結器右照片為再次拖行約40m後再次靜置校門

400t吊車

再度之受阻並未阻礙施工人員的努力.從初次規劃以直接採吊車移動緩移之啟發,將校門連同上下方鋼架以逐步方式吊移.原來設計置放在拖板車上之拖車鋼架剛好能支撐整個物體,並能平放在地面上.即使如此簡單的作法,仍然因現場狀況須隨時檢討變通.好不容易將校門吊至新址坑旁起吊,又碰到400t吊車吊距偏大問題臨時暫停.只好將校門平移一跨暫放並拆除部份鋼架,減少吊車距離.

下午4時許吊車進行最終階段之起吊過程,張建築及林建築師並親自量測兩向垂直度於14日下午4時25分完成定位.中原校門終於進駐新址,延續所有中原人心目中的歷史記憶.

以兩部吊車(左為300t吊車右為400t吊車)逐步吊移之方式移動,地面已鋪設鋼板

已接近預定位置,但一部400t吊車被車棚阻礙改在校門側面處定位

左照片,已吊至新址坑旁起吊,又碰到400t吊車吊距偏大問題暫停將校門移吊一跨並拆除部份鋼架

右照片,終於順利吊起

將校門90度轉向再緩降至新址坑  10/14/16:25完成定位

鋼架承擔校門重量將原基礎底部與土壤面架高留空間直接灌注混凝土至連樑頂面

依校方要求增作鋼筋鋪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