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劇團將學院佔地約千坪的閒置空間以「住在一起」的概念利用各界善款將之打造成為一可透過群體生活的形態可供行政辦公、藝術工作室、戲劇排練、定目劇演出及集體住宿和倉儲的空間。
本次受委託將學院原培理堂1~3F重新規劃為「亞東實驗劇場」(華人首座基督徒劇場)、「三顆樹餐廳」及行政辦公等空間。
為能為劇團創造出更有效益之排練空間及應因實驗劇場多變的複合式使用,採用了進口電動伸縮式觀眾席設計。
基地為於山坡地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活動中心2F
本案將既有2間社團活動室打通合併為一以滿足60人之觀眾席需求。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全區校區位於北投坡地地形基地一側接坡地現況複壁有嚴重滲水問題,未來該空間會進駐昂貴之影音器材防水改善措施於本次改善勢必要克服!
基地位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廳B1F
本案將音樂廳B1F一既有展演空間重新規劃為一Dolby ATMOS Lab,
本次基地緊鄰樓上音樂廳須考量二空間同時使用互不被影響之隔音工程及實驗室內吸音工程為最大需求課題。
本案協助教學單位擬定專業使用需求、協助統包發包作業及施工過程的提供專業意見。
對曾在國家音樂廳服務過的丁長勤牧師而言,於自身服務的教會擁有一專業錄音室一直是他的夢想。
於新堂籌建終於於新堂六樓打造出丁牧師久違的專業錄音室。
以前國立藝術學院院長命名的馬水龍廳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最小的音樂廳。
麻雀雖小五臟續居全,配合學生音樂發表過程中須有錄音需求,於該音樂廳規劃出一專業的錄音室。
本案為本所結案以來面積最小之室內設計案(約5坪),利用有限的面積空間並利用大樓一樓挑高的樓層高度的優勢,化限制為發想為充滿理想的長笛家創造出足夠的教學及創作錄音空間為本案最大的挑戰。
中心此次設計的最大特點,就是要盡一切可能吸引同學們進來使用。因此,保留了原有的弧形玻璃落地窗,並且採用了弧形的開放平面配置。只要經過中心前面,對於數位學習站、檢索席、小組討論室可以全部一覽無疑,這種設計在目前國內各大學多媒體學習中心是獨一無二的。